李少春先生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出身梨园世家,17岁改学京剧,工老生、武生、文武老生。李先生老生宗余派、武生宗杨派,被视为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才。众所周知,李少春先生是京剧艺术中的文武全才,一代大家,这自不必多言,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与相声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到京剧和相声,很多人可能会惊讶:这两个一个是说、一个是唱,怎么会扯上关系呢?其实京剧艺术作为一个大的艺术门类,在相声艺术的发展之初就给了相声很多的启示和资源,而相声艺术这一融合了“说、学、逗、唱”四门功课的综合艺术,也从京剧中借鉴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具体表现在:一大批相声艺术家都出身于京剧科班,比如相声祖师爷“穷不怕”——朱绍文先生,原来就是京剧班中唱小花脸的;相声艺术的很多技艺借鉴了京剧艺术,比如四门功课汇总的“学”,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学唱京戏;相声中的很多作品,都与京剧有关,比如《汾河湾》、《捉放曹》、《窦公训女》等等……除此之外,相声中运用京剧的典故更是数不胜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少春先生与相声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少春先生的身世与相声艺术家有很深的渊源。被称为“相声仓库”的王长友先生,其父亲王春海是“小荣椿”科班出科(旧时在科班学戏期满被称作“出科”)的架子花脸,曾追随过李少春先生的父亲,艺名“小达子”的李桂春先生。虽然二者都是父辈的交情,也说明了京剧和相声艺术间那种相互交融的关系。马三立老先生在回忆从艺生涯时,就提到过当初他们初创反串时装戏《前台与后台》时,“梨园界的朋友、京戏界大名鼎鼎的老板们,如:李万春、李少春侯喜瑞、袁世海、裘盛戎、马福禄、张君秋、艾世菊等,都对我们这种曲艺剧感兴趣,他们每次来看戏,准要我在剧前上一段相声。”可见李先生对与相声演员的爱护并非偶然。 李少春先生的艺术理念对相声艺术有所启示。李先生的艺术,融合了“余派”的老生和“杨派”的武生,文武并举,坚持在实践中创新。而这一点也为相声演员有所启示。相声大师马三立在其发言《谈谈相声》中提到“在京剧界都说人家白玉昆是外江派,总是一文一武那么唱,还有人不承认,后来李少春也是这样,前边《击鼓骂曹》后边《闹天宫》、《野猪林》,也是文武兼备,坚持实践,不断革新,都说人家好了。相声里也是这样,人家好的地方你得承认,不能有偏见。”可见,李少春这种兼容并包,不断用实践检验艺术并有所创新的理念,为相声艺术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李少春先生的艺术作品为相声创作提供了素材。相声中很多作品和技巧都脱胎与京剧,如指代学唱类型的段子就被称作“柳活”、捧逗合唱的作品叫“腿子活”。在这些作品里,有不少李少春先生及其艺术作品的身影。比如刘文亨、王文玉的作品《学唱段》里面就有学唱李先生经典唱段《大学飘》的部分;又如魏文华版的《汾河湾》、马三立版的《黄鹤楼》都提到过李少春先生,可见其在艺术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马三立先生著名的相声作品《买猴》里面著名的“马大哈”,正是因为急着跟女友去中国戏院看李少春的猴戏《闹天宫》,魂不守舍,才犯下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从这些侧面我们可以看出,李少春先生艺术在当时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度,也可以肯定李先生是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的。 从演员、技巧到创作方面进行总结,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代戏剧大师,李少春先生不但在戏剧创作、戏剧作品上为京剧创作和京剧观众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理论以及深入人心的作品,还对相声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其实在旧社会,艺术从业人员尤其是相声这样的行当的从业人员地位并不高,所以那时的艺人都会互相帮助,有着很深的阶级情感。而相声界与戏曲界在艺术上的互相切磋与借鉴,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对与传统京剧的喜爱,另一方面促进了相声事业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管窥一斑而现全豹”,梳理李少春先生与相声界的联系,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戏曲、曲艺事业发展的历史面貌。 参考文献 1、“李少春”词条解释,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841/11090359.htm?fr=Aladdin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杨宾
冀ICP备2022028132号-1 版权所有:河北霸州李少春纪念馆